7月14日下午,伟德bv国际体育“你好,文化特派员!”实践队走进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钟洋村,将目光聚焦于该村文化特派员刘勇,开展了一场贴近基层的实地采访。

路桥区峰江街道钟洋村风貌
专访伊始,刘勇与钟洋村书记戴星洪便热情邀请实践队员们进村探访。文化礼堂前的太极区里,村民们舒展筋骨、闲话家常,一招一式间漾着自在的烟火气;不远处的涂鸦墙色彩明快,童趣图案攀附墙面,悄然点亮了村庄的角落。队员们随二人在凉亭驻足,刘勇指尖轻划远方景致,细细讲述钟洋村从旧貌换新颜的变迁。

刘勇介绍钟洋村的变化史
笔墨晕染村景:美术为村落注入新韵
钟洋村的肌理中,美术元素与自然风貌的融合,离不开刘勇团队的精心擘画。作为书画家陈叔亮故里,这片土地的墨香古韵曾藏于岁月深处,而刘勇团队的到来,系统性地将文化底蕴转化为可触可感的风景:他们选址村口老樟树下搭建写生创作基地,既保留村民菜园、农舍的原生风貌,又通过专业规划使其成为天然艺术场景,吸引画家们持续驻村创作;他们主导设计的涂鸦墙,以乡土生活为主题,用艺术语言激活闲置墙面,既保留乡村质朴底色,又赋予其灵动生气。在刘勇的推动下,美术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形式,而是化作融入村落肌理的“文化基因”,让村庄的每一处空间都成为承载艺术与生活的诗意载体。

钟洋村涂鸦墙
巧借本土文脉:让文化名人资源“活”起来
刘勇深知陈叔亮故里是钟洋村不可复制的文化IP,为此他构建了一套从“挖掘”到“活化”的完整体系。他牵头策划“画说钟洋”系列采风活动,每年组织区美协画家循着陈叔亮的生活轨迹创作,既留存古宅老树的历史印记,也记录新村新貌的时代活力,并将这些作品集中展陈于文化礼堂,打造村民触摸家乡变迁的“视觉史书”;他主导开设常态化书画培训课,不仅邀请专业老师讲解陈叔亮的艺术风格,更引导村民从临摹名家作品过渡到用笔墨表达自家生活,让“知道村里出过名人”的模糊认知,变成“用名人艺术语言诉说日常”的生动实践。在刘勇的推动下,本土文脉从史料记载中走出,成为滋养村民精神世界的鲜活养分。

钟洋村文化礼堂内的美术展
精准滴灌需求:美术浸润不同群体的日常
“文化不是摆出来的展品,要像溪水一样流进每个人的日子里。”刘勇的理念化作了针对不同群体的精准服务。针对青少年,他联合学校开设乡土美育课程,组织专业教师带领孩子们走进田间溪边,通过写生、手抄报等形式,引导他们用艺术记录家乡之美,培养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;针对中老年人,他在文化礼堂设立书画活动室,配备笔墨纸砚与专业指导,让大伯阿姨们能在书法绘画中寄托生活热忱,即便零基础也能轻松参与;针对村里的老手艺人,他邀请非遗传承人跨界合作,将现代美术构图技巧融入布贴画和食雕等非遗技艺,帮助老手艺人实现守正创新。在刘勇的持续努力下,美术从专业创作下沉为村民的日常表达,村民家中的装饰从印刷日历变为家人的书画作品,艺术真正成为串联起不同年龄层精神生活的纽带,让村庄处处弥漫着墨香与烟火气交织的温暖。

刘勇与实践队员们合影
实践队的采访虽已结束,但钟洋村的文化故事仍在继续。当写生基地的画板映着田间新绿,当涂鸦墙的色彩点亮檐下日常,当每个村民都成了文化的参与者与受益者,这片土地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。刘勇和他播下的文化种子,正在乡土里扎根生长,让钟洋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,既守得住乡愁,也焕得出新颜。